2024年05月10日
微信

影评《耶稣革命》| 1960的嬉皮士一代:他们是背弃上帝的群体还是寻找上帝的群体?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5月22日 06:57 |
播放

看电影《耶稣革命》的时候,看到一个网友的留言,“比起在教堂里面打瞌睡的人,这些年轻人看上去更加具有活力和魅力。但是看到她们喷云吐雾的抽吸大麻和各种药物的时候,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她们走入了歧途。”这段评语既道出了电影的主题,也道出了那个时代嬉皮士运动的特点。

——那个时代正如电影一样,可以用“冲突”来概括整个社会生活的常态。年轻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他们父辈对传统伦理价值的坚持之间,爆发的彼此看不顺眼的冲突,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

电影展现的内容是嬉皮士运动的末尾,迷茫的年轻人在基督教中回归正常秩序的故事。

嬉皮士运动是指1960年产生持续近十年的一场青年大反叛运动。垮掉一代、嬉皮士是那个时代的名称。正如垮掉一代的名称所揭示的,在那些坚持传统价值秩序的父辈人眼里,二战之后那一代年轻人,就是垮掉和废掉的一代,他们太不务正业了。正如四十年前的六零后看待八零后和九零后一样,代沟之下的他们,带着传统文化崩溃之后没有出路的绝望,看着八零后九零后摇头,将他们评判为“垮掉一代”。

越南战争的爆发,冷战带来的核武器竞争,麦卡锡主义对知识分子的大肆镇压,让那一代的美国青年,深感美国梦的破灭。美国一直所倡导的民主自由的社会伦理在这些让人恐慌的国际状态中,变成了历史。传统社会秩序受到极大地打击,同时也失去了年轻人的拥泵。

年轻一代开始寻找自己的梦想,他们对传统社会秩序充满嘲讽,并有意脱离,用社会学的话就是从主流文化出轨。他们着奇装异服,留长发,用毒品来获得快乐,他们群居滥交,用身体的快乐来叛逆着社会。

他们像当年的艾赛尼派一样,脱离主流社会,组建自己的社群,并过一种远离主流社会的群居生活,“公社”是嬉皮士运动的主要社群模式。他们在广场或者海边,搭建帐篷,形成一个新的社区,在这里他们生活自由放荡,自由组合,抛弃了传统社会的伦理要求,以一种自由的方式来追求快乐的理想。

寻找快乐,寻找身体的快乐是那个时代嬉皮士的主要特点之一。

在传统的基督教看来,那是一个灵性昏暗的时代,人们纷纷抛弃基督教信仰和基督教价值观念,而以相反方向背离上帝。但是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可能就忽略了嬉皮士他们本身的想法。只有成为嬉皮士的一员,我们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就像电影中那个嬉皮士牧师一样,他进入嬉皮士,最终赢得嬉皮士人群的接纳。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桥段,教堂两侧一边是正襟危坐的老年信徒,嗤之以鼻和厌弃地看着另一侧活力四射却奇装异服的嬉皮士。两侧人群谁也看不惯谁。当时的教会被认为是传统社会价值的主要阵地之一,另一个主要阵地是家庭。然而,当传统信徒群体认为嬉皮士运动是远离了上帝的时候,对于坐在教堂另一则的嬉皮士群体来说,他们不是背离了上帝,而是在寻找上帝。因为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冷战、原子弹、麦卡锡主义、越战这些因素中已经瓦解,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来支撑年轻人对未来的希望。这说明传统的教会和教义已经出现问题,他们既无力解决国际和平危机,也无力解决国内的社会问题,更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心。

在那个时代,不仅基督教的表现是差强人意,基督教神学同样是危机四伏,那是个旧神学退场,新神学尚未补位的蛮荒时代,因此神学方面也在寻找着新的起点和建设。“60年代,引领风骚数十年的神学界大师如巴特、尼布尔、蒂里希等人先后退休;二次大战又刚刚结束,战争期间深受干扰的学术活动和教会界(尤其是德国)的活力均尚未复原,因此虽有几位年轻一辈的神学家逐渐崭露头角,却尚不足以取代大师们的名声和地位,这也是造成60年代思想动荡的另一个原因。”(葛伦斯 / 奥尔森《二十世纪神学评介》,上海三联出版社,198页)

这就是电影向我们展现的那个时代场景。主导教会的还是传统派,新神学和新的教会思想都没有出现。而社会上的青年一代在理想破灭,传统价值崩溃之后,教会也无力提供新的资源来补充。正是从这一点上嬉皮士一代可以说是对上帝寻求的运动,而不是一个背离上帝的运动。

从上帝的角度来看,没人能背离自己,也没人能脱离自己,更不存在所谓的灵性黑暗时代,那只是大家在寻找上帝的路上而已。

嬉皮士运动作为一个年轻一代的大反叛运动,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封闭,并开创一个新的时代。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乔布斯、比尔盖茨等都是那一代人,正是大反叛运动,让青年人有了自己的创造自由和灵感,从而带来他们之后的科技飞跃时代。

为什么会如此?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换个说法,为什么大反叛运动只持续了十年?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嬉皮士的新社群运动,吸毒滥交等追求肉体快乐的纵欲,为什么不能持久,而只是十年呢?

电影展现的就是嬉皮士运动尾声的故事,但是也展现了整个嬉皮士运动的丰富内容。其中有一个桥段大概能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在高速公路上,一辆疾驰的汽车内,伺机为了快乐而嗑药,后排坐着的年轻人却因为司机的状态而恐惧不已。这辆列车就是当时的每一个嬉皮士的个体。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没有传统束缚的快乐,渴望自己个性的展示,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渴望安全,渴望安身立命之所。因此,这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必然会停下来,因为理性和安全的需求必然会刹车。但是刹车之后,他们又不会回到传统的秩序中,他们会创造适合自己的社会伦理秩序。所以经过身体极端快乐的年轻一代,最终不是重新回到了教会,而是他们发现了上帝,他们发现原来上帝一直与自己同行。嬉皮士运动既是一场大破坏,也是一场新建造。嬉皮士运动之后,美国就开始了一个大爆发的时代。嬉皮士运动的影响直到今天都能在美国社会中看到他的痕迹。

回到教会,嬉皮士群体面对的传统教会让人昏昏欲睡的讲道和正襟危坐的权威,我们不禁会问是不是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耶稣信徒,才是真正的跟随耶稣?

耶稣在福音书中从来没有定义过什么样的物质条件才是真正的门徒。他没说过只有穿西装打领带,成为高管或者公务员才是真信徒。耶稣既没有规定年龄,也没有规定衣着,更没有规定经济地位,他只告诉我们“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遵守耶稣的命令,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就是耶稣的真信徒。那么嬉皮士的方式又有何不可呢?聚会可以用架子鼓等现代打击乐器,也可以摇滚风格的赞美音乐,为什么不能留长发呢,只是正如耶稣所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不要再犯吸毒等纵欲的罪了。嬉皮士运动不仅更新了社会,也更新了教会。

这部电影背后的那个时代,和这部电影本身所讲述的嬉皮士牧师,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那些在传统教会看来背离上帝的人,他们其实是寻找上帝的人,他们才真正值得我们关心和思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